2015年01月07日 11:56 來源:中國政府采購網 【打印】
2013年6月,前中情局(CIA)職員愛德華·斯諾登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《衛報》和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,并告之媒體何時發表。按照設定的計劃,2013年6月5日,英國《衛報》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: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“棱鏡”的秘密項目,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。6月6日,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披露稱,過去6年間,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、谷歌、蘋果、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服務器,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、聊天記錄、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。美國輿論隨之嘩然。
美國決策者意識到,互聯網在越來越多的國際事件上可以成為達到美國政治目的、塑造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有效工具。2011年,以“臉譜網”(facebook)和“推特”(twitter)為代表的新媒體,貫穿埃及危機從醞釀、爆發、升級到轉折的全過程,成為事件發展的“催化劑”及反對派力量的“放大器”。同樣,類似的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國都上演過。如今,以谷歌為首的美國IT巨頭一方面標榜網絡自由,反對其他國家的政府監管本國的互聯網;另一方面又與美國政府負責監聽的機構結盟,這無形之中就把自己獻到祭壇上去了。
隨后,斯諾登滯留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中轉區一個多月,美方持續向俄施壓,要求交出受到間諜罪指控的斯諾登。2013年8月1日,俄羅斯許可斯諾登在俄臨時避難一年。此舉使得美國對俄羅斯感到“極度失望”,并將重新審視兩國總統原定9月舉行的首腦會晤。
從另外一個層面看,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,現在“間諜”已經無需像以前那樣需要與情報進行“親密接觸”方能獲得。也就是說,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遠在千里、萬里之外獲取所需情報,“棱鏡門”事件就是最好的解釋。另外,“維基解密(Wikileaks)”也是一個典型例子,例如,2010年7月26日,“維基解密”在《紐約時報》《衛報》《鏡報》的配合下,在網上公開了多達9.2萬份的駐阿美軍秘密文件,引起軒然大波。
© 1999-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版權所有 | 聯系我們 | 意見反饋 | 京ICP備10046031號-10